萍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 明确职责 讲求效率 激励下属——漫谈领导与管理的艺术

    黎祖谦

    <正>我们学校转轨变性后,有一批同志,尤其是中青年同志走上了更高层次的领导岗位,要适应这个岗位,完成更为繁重的工作任务,需要加强学习,需要在实践中摸索,锻炼和提高.我们举办干部培训班,组织学习一些领导干部必需的知识、技能、技巧,以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水平.这是十分必要的.今天,我给大家讲第二课,主要是漫谈领导与管理的艺术,漫谈,即为无拘无束地谈,有些可能不是领导艺术,仅仅是相关的知识,我想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来谈.希望我的讲课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现代领导者是管理责任的承担者.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领导者也就是管理者,管理者也就是领导者.为此,我把领导艺术和管理艺术在此混为一谈,目的是使我的讲座有更大的适应面.这是我首先要作的一点说明.

    1995年01期 1-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谈激励的几个要素

    陈永秀

    <正>激励方式有多种多样,一是按激励的内容来分:有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二是根据人们要求激励的动因来看,可分为目标激励和成就激励.所谓目标激励是通过目标的设置和提出进行激励,是用人者使动被用者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所谓成就激励是以满足人的实现需要为动因的激励.作为社会的人,大都以追求自己的成就、实现自身的价值作为一种最高层次的需要.高明的用人者大多是这样进行成就激励的:(1)随时随地承认其价值.(2)让其分享成功.(3)提供成就的机会.(4)励定其创造.三是从激励实现的手段来看,又有竞争激励和奖惩激励.四是从激励本身的性质去考察,还可分正激和反激.正激即正面激励,指的是顺着激励目的的方向而引导和激发人的行为的激励,反激即反面的激励,是指通过与激励目的方向不一致的手段达到激励作用的特殊方式.反面激励形式上和激励目的的方向不一致甚至相反,但它最终的作用是要实现激励目的.用人者运用它必须具有较为高超的驾驭手段,否则,可能弄巧成拙.反激方法常见的有设难、故纵和否定.

    1995年01期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素质教育研究之一——我校新生与我市高中生基本素质状况比较

    史小力,黄乃洋

    <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的事业.今天的教育就是未来的经济、未来的国力.教育与未来的关系最密切.教育应该怎样为未来社会服务,为社会培养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已成为各国竞争的一个越来越关键的问题.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有力地推动了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为国家选拔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但由于我国高中毕业生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量远远不能满足高中毕业生的升学要求,加上高中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限.造成每年高考都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在学生、家长、社会的多重期待和压力下,普通高中教育逐渐演变成了“应试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

    1995年01期 11-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在知识教学中切实贯彻思想政治教育

    颜建良

    <正>德国教育家海尔巴特有一句名言:“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知识教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学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一个至今尚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师看成是单纯地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先生”把学生看成是单纯学习书本知识的“书生”.教学只有一种功能,就是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教师只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越多越深就是好教师,学生只要听懂和记住教师的课堂讲授内容,

    1995年01期 17-1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当前农村教育的思考

    丁双盛

    <正>党的十四大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看成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我国教育落后,突出表现在农村.教育的主要问题,如教育投入少、教师待遇低,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也集中反映在农村的中小学.所以、教育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关键是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本文就当前农村教育的现状及改革发展问题,谈点肤浅的看法.一、农村教育的现状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按照邓小平“三个面向”的要求,农村教育改革逐步开展,地方政府和广大群众办学的积极性不断增长.实现了“一无两有”进行了校园“六配套”建设,学校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

    1995年0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目标教学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

    汤■民

    <正>从1992年起,我市有组织地开展目标教学实验和推广工作.小学、初中各学科在试点的基础上,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80%以上的学校采用了目标教学.在教改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大面积推广目标教学,必须抓好三项工作:普及目标教学的基本理论,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编好检测反馈试题.其中,教学模式不仅有很强的理论性,而且有很强的实践性.我们只有从推行目标教学的教学模式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研讨,不断改进,才能达到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程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下面我们谈谈一些认识和体会,求正于方家.

    1995年01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社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李裕祥

    <正>马列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下称“两课”)的改革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它的特殊性和紧迫性.它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改革的:一是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马列主义受到了严重挑战,对大学生上“两课”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二是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和党内一些腐败现象,使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猛烈冲击,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两课”产生抵触情绪;三是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的反映是听课率低,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效果不理想.作为“两课”的重点学科之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简称“社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起步和不断深化改革的.

    1995年01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浅议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文正再

    <正>在课堂教学中.常有知识丰富的教师,尽管事前准备充足,但其课堂死气沉沉.而有的教师,其课堂却异常活跃,师生双方面配合默契,学生轻松舒畅,教学任务能圆满地完成.是什么原因使课堂气氛大相径庭?水平与效果为什么会如此反差?其中可能有教学方法问题.但与教师运用、驾御课堂教学语言的能力不无关系.能否娴熟地驾御课堂教学语言,有时会成为一个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研究课堂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对教师来说是有重要意义的.认知课堂教学语言的特征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形式,课堂教学语言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工具.它既有书面语的严密逻辑、层次结构与科学准确性,也有贴近社会生活口语的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特性.它既不是一般化书面语式的阐述,也不是一般性口语式的

    1995年01期 33-3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浅述李蓁非《<文心雕龙>释译》的“理校法”及对文心结构的理解

    肖胜国

    <正>蓁非先生几乎毕生献奉于莘莘学士,退休之后,也一直在为莘莘学子辛勤耕耘.他品格高尚,知识渊博,治学严谨.这不仅在萍乡,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引起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在传播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事业上,尤其是上古至中古这一段文化典籍,先生用力更勤.《文心雕龙释译》,八二年就已定稿完篇了,这了以从他附录的三文所标时间看出、三篇附文,都是全书完稿后撰写的,其中《校勘零拾》写于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全书的结构》写于八二年十一月廿四日,《理论体系》写于八二年十一月廿六日,均在同年十一月完稿,几乎对他从事《文心雕龙释译》一事时所关注的中心点,作了简明扼要的提示.而校勘、结构两者,又是治《文心雕龙》一书学术争论的两大热点,蓁非先生都谈到了他的独家之言,也形成了《释译》一书的特色.

    1995年01期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画的感性抽象

    沈亚丹

    <正>一、感性抽象——中国画的源起与归宿中国画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在造型及材料的运用上不仅与西方,同时也与日本,印度伊斯兰等其它国家有相当大的距离.由于几千年来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生存状态及本民族稳定的心理机制,中国画有独立的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其间,虽有外来绘画的影响,如南朝张僧繇曾在天竺绘画的影响下吸收其明暗手法在“一乘寺”画了具有立体感的凹凸花,以至于“一乘寺”又被称为“凹凸寺”.但这种明暗画法终未成气候,中国画始终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特点.相反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对现代西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抽象绘画成为二十世纪西方绘画的主流.由此可见,中国画最顽强的也是最具个性的特征便是抽象性.

    1995年01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梁斌《红旗谱》的爱情描写

    李波

    <正>众所周知,粱斌《红旗谱》以成功创造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农民英雄典型朱老忠,成为一般读者关心,研究的焦点.殊不知,在中国长篇历史小说中,梁斌对爱情也有着格外的关注和表现,可说是第一位敢于描写爱情,擅长描写爱情的作家之一.那紧紧围绕塑造朱老忠等一系列英雄群像,所展开的贯穿作品始终的爱情描写,犹如锦上绚烂的鲜花,使作品散发着超时代永恒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打动年轻读者的心.正如粱斌在《漫谈〈红旗谱〉的创作》中写道:“书是这样长,都是写的阶级斗争,主题思想是站得住的,但是要让读者从头到尾读下去.就得加强生活的部分.于是安排了运涛和春兰,江涛和严萍的爱情故事,扩充了生活内容.”作者深知,“爱的满足与事业的成功都是人的追求目的.它们之间决非以牺牲对方为必要代价,而是互相

    1995年01期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6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试说苏轼词中的人生境界

    何东平

    <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此一曲《念娇奴》已使苏轼不朽.诚如其言,历史的风涛公正而无情,大浪淘尽泥沙,历史选择了自己的伟人在文学的领地上,豪杰毕出,各领风骚,时至北宋,中国文学有了苏轼,凭添了几多内涵、才情与风韵!于诗于文于词,成就卓著.单论词,“词至东坡,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①今人袁行霈先生说:“苏轼一个人为词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相当于陈子昂和李白两个人对唐诗的贡献”②因了苏轼非凡的创造力,词成为有宋一代三百余年间的代表文学,自此中国文学诗、文、词鼎足而立 苏轼以自己的词作开创了一代词风,于词史上有空前绝后的地位,自然词这种独特的文学式样也深刻地反映了苏轼的“内在宇宙”.苏轼一生作词三百余首,词中记载了他大半生的坎坷.笔者试从其词中觅其心路历程,看其人生境界,他经历过两次“在朝——外任——流放”的过程,历顺境逆境,经大起大落.试以其人生转折点为界限,分黄州以前词、黄州词,惠州儋耳词三段述之.

    1995年01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心理失衡是激发犯罪的直接动因

    张劲东

    <正>“勒温认为,人类行为包含有紧张、移动和缓和的连续表现.紧张——移动——平衡的这种秩序类似于需要——活动——缓和.每次感到需要就会引起紧张状态,有机体也总是为了恢复平衡.解除紧张而活动”.①前温的理论告诉我们:凡是人们的行为只要能够满足他的需要(基本的需要和高级的需要),就能使主体和外界保持平衡.反之,心理就会失去平衡,即产生紧张

    1995年01期 57-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2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凯恩斯主义的兴衰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

    段保君

    <正>完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二十世纪30年代,终于导致了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凯恩斯主义就是医治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强调国家干预的理论,这一理论的问世,不仅开辟了宏观经济理论,而且使资本主义摆脱了周期性的经济大危机,并带来了二战后资本主义20年的经济繁荣.为此,凯恩斯主义被誉为一场革命.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新的经济问题——滞胀的出现,凯恩斯主义一筹莫展,于是有人宣布“凯恩斯的铜像已倒”.后凯恩斯主义的出现,虽然力图维护和发展这一理论,但它毕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一个经济理论的兴衰无不反映着经济的发展变化.因此,分析凯恩斯主义的兴衰史,对于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995年01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美建交延迟七年的原因分析

    董波

    <正>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宣布了一个“本世纪最大的外交奇闻”:他的特使享利·基辛格已于七月九日至十一日在北京与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了秘密会晤,而且他本人也接受了中国的邀请,将于七二年五月以前的一个合适的日子访问中国.一九七二年二月,尼克松正式访华.双方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此举打破了中美之间二十三年的对抗和隔离状态,被称为美国战后外交战略的历史性转折点.然而,这一突破并未使中美关系立即正常化,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元旦它们才终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是什么原因使中美建交拖延了七年之久呢?本文试图从两国的意识形态差异,外交战略上的需要,台湾问题和国内政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以讨教于学者专家.史可鉴今,希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历史分析,对认识当今中美关系的发展有所裨益.

    1995年01期 65-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